那个微信问“在吗”的人,被我拉黑了
前两天,外出旅游的我刚回家就收到一条微信: “在吗?”一位老家同学问道, 我等着她说出下面的字,可是…… 没有可是——她结束了。 于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回吧,不清楚对方目的,万一是找我借钱,我该怎么拒绝? 不回,似乎显得不礼貌,毕竟过会儿还要发旅游的美照到朋友圈。 我强忍着当晚没有晒图,熬到了第二天早上,回了一句:“在的,找我什么事?” 可到了下午才收到她的回信:“不好意思,刚看到,本来想问你个事情的。” 但……还是没有说具体要干啥。 见她还是没说什么事,我也就装傻,当晚不紧不慢地回了对方:“要问什么呢?” 内心忐忑,可千万不要是借钱。 次日中午,她回到:“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想问问你,前两天你朋友圈发的那个耳环真好看,在哪里买的?” 当时,我就想把她立马拉黑——废话那么多,干嘛不直说。 一个人情商高不高,就看他能不能尊重别人的时间。 情商低的人,总是把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断断续续讲个好几天。 我时间太贵,不想被你浪费 都说投资界流传着一个规则:你只有三分钟向投资人介绍你的项目。 是否合作,只给你一趟电梯的时间——从一楼到顶楼,创业者必须紧紧抓住仅有的时间打动投资人。 因为每个优秀的投资人每天要见太多的项目,时间对他们来说尤为宝贵。 即使再好的项目,如果不能在有限时间内让他们感兴趣,都注定失去被投资的机会。 那么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集中精力,说话不拖泥带水,简明精炼,直击重点,最大限度节省沟通成本,亮出王牌,打动投资人。 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客户服务工作,每天要接很多咨询电话,但我发现能够把自己想问的问题描述清楚的人,并不多。 刚开始我还很耐心地听对方讲前因后果,给予积极的回应,甚至和他们聊家长里短。 但随着接的电话多了,越发感到手里的事情做不完,于是特别希望对方不要啰嗦,最好直入正题。 几次下来,那些废话连篇的人直接被我以类似“马上要开会”,“领导在找我,稍后回您”等各种借口打断。 为啥? 因为多听他们一句唠叨,就意味着我得多加一会儿班;多陪他们闲聊几句,就意味着我得少陪孩子几分;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白天忙事业,晚上为家庭;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越来越觉得生命宝贵。 时间就是金钱,没有人有义务牺牲宝贵的财富去取悦无关紧要的人。 层次太低,要么目中无人 浪费你时间的人,要么是真的层次太低不懂社交; 要么是目中无人不把你当回事。 前者,说明你们的时间颗粒度截然不同。后者,说明他在贪婪地索取你身上的价值。 什么是时间颗粒度? 简单来说,就是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据说,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 也就是说,王健林会以15分钟为单位安排自己的行程,可能15分钟前还在参观工厂,15分钟后就在开会,再过15分钟奔赴机场。 而比尔·盖茨更恐怖,据说其时间颗粒度被碾压到了五分钟,这意味着他可能五分钟就会变换一个场景,甚至连参加会议的进入、握手、讲话、离开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确到秒来安排。 这足以说明,一个人越是优秀,时间颗粒度划分越是精细。 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时间颗粒度,日常交往起来必然有不同的感受。 你说自己有条不紊,雷厉风行,他却看你急不可待,不知享受。 其实并非你们水火不容,而是时间颗粒度差距太大。 至于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的人,你便是他心中的出气筒,垃圾箱,他总是把自己的舒服放在首要地位,把你的劳动和付出视为理所应当。 骨子里不把你的时间当作时间。 就像职场中那些不懂拒绝的“老好人”,总是被别人呼来唤去,处理各种同事不愿意搭理的琐事,到头来自己的事情做不完,别人的事情做了人家也不领情,长期如此,永远得不到成长,在低价值的事情上耗尽自己。 智慧的人懂得拿捏轻重,彼此尊重 仔细想想,位高权重的人多是说话简洁、一针见血。 我以前去拜访过一位知名医院的院长,进去后对方第一句话便是:有什么事?丝毫没有寒暄。 在说明来意后,他直接让我和下属对接,三言两语就向下属交待了重点,整个过程干脆利落。 一场会面只用了5分钟,但比起过往那些虚情假意的官话来得高效迅速。 所以,不要怪大人物冷漠,其实人家见多识广,比你分得清轻重; 不要埋怨生意人刻薄,其实人家精打细算,比你掂得准利益。 时间就是生命。没有人有责任为你的鸡毛蒜皮浪费他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我们都接收很多信息,看到很多机会,我们既不希望他人无视自己的时间,也不希望自己掉入时间陷阱的泥潭。 最后,请你记住:宁可用钱买时间,也不要用时间换钱。 … Read more那个微信问“在吗”的人,被我拉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