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已来,但换手机前别踩这个坑

6 月 6 日,工信部宣布我国 5G 已经具备商用基础,并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 5G 商用牌照。加上前段时间网络上大火的何同学 5G 速度测试视频,我们普通大众对于 5G 实际应用的期待可以说随着 5G 的真正来临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当然承载 5G 应用的自然还是各类 5G 终端设备,因此在昨天(6 月 26 日)开幕的MWC2019 上海展会上,华为、中兴、OPPO、vivo 等手机厂商便纷纷展出了具备商用能力的 5G 智能手机,5G 终端及其应用的展示成了当天的绝对核心。 不过与此同时,在展会上中国移动表示从明年 1 月 1 日开始,5G 终端必须具备 SA(独立组网)的模式,所以明年 1 月 1 日开始 NSA(非独立组网)的手机就不能入网了;中国电信也表示坚持 SA 目标组网方向,力争 2020 年启动 5G 独立组网。 那么 5G 独立组网和非独立组网究竟有何差别?对之后的一波 5G 换机潮又有何影响呢? 其实 SA 和 NSA 是网络标准制定组织 … Read more5G 已来,但换手机前别踩这个坑

离开乔布斯的第8年,为什么苹果没有垮?

1. 乔布斯留难题 许多企业,都曾经面临过一个难题,就是在创始人离世之后,企业会迅速陷入低迷、平庸,最终走向死亡。 比如华特·迪士尼去世后,迪士尼这家老牌的动画公司,就再也生产不出精彩的动画片,直到收购了皮克斯,公司才慢慢恢复活力。 日本最大的电子消费品公司索尼,在创始人盛田昭夫失智之后,就好像丢失了灵魂,创新能力大不如前,甚至一度走到破产的边缘。 在乔布斯去世之后,很多人也担忧苹果,会患上“创始人依赖症”。 实际上,在乔布斯去世前夕,他自己也担忧过这个问题。 当时他正担任迪士尼的董事,深知这家公司失去了强势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之后,陷入了多么糟糕的境况。 因此,他一直给身边的同事,尤其是给他选定的继承人蒂姆·库克打预防针,要求绝不能让苹果陷入迪士尼那样的泥潭。 这是他给继任者库克的第一道难题。 多年后,库克站在乔布斯曾经站立过的演讲台上——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回忆起当时他感受到的压力: “我这一生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孤独感。” 事实上,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库克,许多人认为,乔布斯去世就是苹果衰落的开始。 最近,书单君一直在看利恩德·卡尼的著作《蒂姆·库克传》,这位贴身观察了苹果将近20年的老记者,在书中记录了库克的为人,以及他如何处理乔布斯留下的这道难题。 看完书之后,书单君发现,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低估了沉默寡言的库克。 如今,苹果已经走过没有乔布斯的第8个年头,它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越来越兴旺,市值突破万亿,利润翻番,营收翻番。 而库克,正是缔造这一切传奇的幕后英雄。 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话说库克还没正式上台,就有许多专家包括苹果的用户,给库克出主意。 大部分人给出的主意是:模仿乔布斯。 可惜的是,这个参考答案,还没开始就被乔布斯本人给否定了。 在生命的最后,他告诉库克,他不希望公司做决策时老想着“乔布斯会怎么想”。 这不仅是因为乔布斯一贯主张“不要为别人而活”,更是因为他本人比谁都清楚,乔布斯根本无法模仿。 比尔·盖茨就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 “别轻易模仿乔布斯,许多人只学会了他混蛋的一面,却学不会他天才的一面。” 无法模仿乔布斯,那么另寻一套完全不一样的“库克模式”取代“乔布斯模式”又如何呢? 看起来似乎也只能这样了。 但库克知道,乔布斯无法模仿,其实更无法替代,至少在一二十年内,乔布斯一定会是苹果绝对的精神支柱。 如果把这根支柱抽走,等于把苹果的灵魂抽走,只会让公司迅速走向平庸和死亡。 当时的库克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悖论”:他无法模仿乔布斯,但又必须延续乔布斯的魅力。 和所有人预想都不一样,库克在这个“悖论”的钢丝绳上,跳出了一曲绝妙的芭蕾舞。 2. “乔布斯神话” 在面上,也就是在所有公开的场合,库克一直扮演着乔布斯头号粉丝的角色,处处唯乔布斯马首是瞻。 他一会说乔布斯是苹果的宪法,一会又说他是苹果的DNA,而且每次都要加上“永远”“应该”“必须”这样的字眼,以显示对乔帮主绝对的服从和忠诚。 2017年,彭博商业周刊记者问他乔布斯留下的遗产是什么,他说“整个苹果都是,这个回答有效期是永远”,又说“乔布斯的DNA永远是苹果的根基”,还说“乔布斯是苹果的宪法、指南,永远不能改变,必须尊重”。 他对乔布斯吹捧,简直肉麻到跪舔的地步,完全不像一个在商言商的企业领导者说的话,倒像一个油滑的政客向前任表决心。 光听这些台面上的话,你会觉得库克毫无个性,是乔布斯的傀儡。 我一开始以为,这可能也许是库克发自真心佩服和爱戴乔布斯,毕竟在乔布斯重病期间,他甚至提议过将自己的肝脏捐献给他。 但看完蒂姆·库克这本传记,以及大量的材料后,我发现库克的吹捧,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 库克对乔帮主的佩服和爱戴,真心当然不能说没有,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库克早就深刻地领悟到,对于苹果而言,乔布斯可以没有,但“乔布斯神话”绝不能没有。 他所有那些看似政治化的吹捧,目的正是为了维持“乔布斯神话”。 一个更明显的体现是,他对所有有损“乔布斯神话”的传记和文章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要么说人家写的东西是“胡说八道”,要么直斥为“狗屁不通”。 你没看错,在其他场合温文尔雅的库克,在这事上的用词就是这么粗鲁。 比如,2014年,前华尔街日报专栏作者尤卡瑞·依瓦塔尼·凯恩,花3年时间,前后采访了将近200人,撰写出《困境中的帝国:没有乔布斯的苹果》,而库克的评价是,他在“胡说八道”。 现在市面上最知名的乔布斯传记,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在他看来是“胡编乱造”。 乔布斯的邻居、好友、《财富》杂志封面报道记者布伦特·施兰德,与乔布斯认识二十几年,比库克认识乔布斯的时间还长,他撰写的《成为乔布斯》,应该说可信度非常高,但在库克眼里,依然是“狗屁不通”。 实际上,库克并不想让公众了解真实的乔布斯,只想留给公众一个“神化的乔布斯”。 因为他知道,乔布斯留给苹果最大的遗产,正是“乔布斯神话”,以及背后无数疯狂的追随者和消费者。 如果这个神话破灭了,那随着乔布斯的去世,苹果一定会陷入没有灵魂的状态。 如今,神话主角已经去世8年,但神话依然不灭,其中最大的功劳,非库克莫属。 3. 里子 那么,在台面上如此吹捧乔布斯,甚至把他当成苹果“宪法”的库克,是不是真的在实践中也唯乔布斯马首是瞻呢? 可以肯定的说,并不是如此。与台面上的吹捧不同,库克的管理模式,就是库克本人风格的,而不是拙劣的模仿。 … Read more离开乔布斯的第8年,为什么苹果没有垮?

锤子手机启示录之:做产品与做企业

就产品和企业的关系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是企业的附属,本不应该放在一起讨论;然而,随着互联网行业及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产品先行、企业后进,甚至产品可以独立于企业而存在。 所以我今天借罗永浩和锤子手机讨论的,是当下产品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种局面。 传统企业的使命和任务,是打造产品或产品矩阵;互联网企业则往往因某个产品而生,产品的运营、迭代需要企业支撑,于是企业招兵买马、融资发展;还有一种企业,本身即是产品,用来将个人利益公司化运作,例如影视娱乐行业常见的、明星个人成立空壳公司被上市企业收购以套现。 第三种情况暂且不提。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成熟的企业,哪怕是互联网企业,最终也会回归到第一种传统的企业-产品关系中,即企业大于产品,用企业来生产产品。 互联网产品和互联网企业的特点是,可以连续多年只有一个拳头产品,不停地迭代更新,企业的绝大多数资源都围绕这个主产品展开。而手机之所以难做,是因为一家手机企业,不可能单款手机卖多年,需要用非常快的速度跨越“为单款产品而生”的阶段,甚至从一开始就要具备“制造产品矩阵”的能力。 所以,做手机产品,本质任务是做一家手机企业,且这家企业具备持续设计、生产、销售手机产品的能力。 作为以产品经理自居的锤子创始人,罗永浩之前对手机这个产品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些交互设计的表面;而作为企业老板,罗永浩之前以老板身份经营过的两家企业(牛博网、老罗英语),都远谈不上正规和上轨道,仅仅是小团队小作坊的水准。从产品和企业两条线的经验看过来,罗永浩都有很大的缺陷。 手机企业的复杂之处,在于对内需要带领和协调工业设计、结构设计、硬件、射频、生产支持、内核/驱动、系统应用、采购、市场、销售等十几个专业,对外需要应对供应商(原厂+代理商)、模具厂、代工厂、渠道(国包、省包、电商)、媒体、售后等十几个环节。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度,都远远超过了做互联网产品和企业。 所以,锤子的失败简直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因为我们看不到任何一种可能性,即罗永浩突然具备了操作如此复杂企业、进入陌生的科技制造行业的能力。更何况这个陌生行业,是一个早已红海、让无数老炮铩羽而归的、没什么赚头的行业。 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即探讨产品与企业的关系。 前边也提到了,互联网行业是允许产品先行,企业后进的,是因为互联网行业的门槛低、试错成本低,一个纯线上或轻度结合线下的产品,前提是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源的,完全可以在小规模快速验证可行性后,再考虑成立企业、扩大团队。 但很遗憾的是,类似这样的时代,也过去了。纯线上toC创业的最大红利,是智能机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高速增长。新增用户的数量一旦下滑,获取新用户的成本马上提高,会导致新产品和小团队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先出局,因为在短时间内快速低成本地获取新用户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锤子科技死不死,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罗永浩再落魄,也比普通人活得好的多,至少买家具也是宜家起步。讨论产品与企业话题,最终我希望得到一个大多数普通人能受益的结论。 罗永浩并非一无是处,他只是冒失进入手机这个大众消费品行业以至于进入科技行业和公众视野,自身的缺点被放在公众面前评说。这些缺点大多数人都有,且手机行业专业知识方面的缺失,是一般人难以克服的。所以乱入行是一个错误的示范。 但罗永浩个人发展的早期,之所以累积起大量人气,是因为他做了一个正确的示范,即把自己打造成产品。 罗永浩早期的经历,在网上很容易搜到,这里只是简单概括一下他的成功之处: 1.借助新东方这个大平台完成个人资本和影响力的原始积累(产品冷启动,借助外力积累资本,语音内容) 2.通过牛博网这个看似非盈利的网站产品,将自己与文化界强力绑定,并拥有了一群有影响力的朋友(文字内容+卖水+影响力放杠杆) 3.做英语培训,并开展各种演讲(流量变现+视频内容+打造个人IP) 这三步走下来,罗永浩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产品。当然,你也可以认为锤子科技的六年,同样是他的个人影响力走向大众、个人IP持续强化的过程。 这一切走下来,用罗永浩自己的话说,尽管企业和产品没“成”,他自己已经“成了”。

以7-11为例,浅谈便利店商品管理

提到便利店,就不得不提7-11,作为便利店乃至零售业的标杆,7-11不仅仅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影响了一大批的行业从业者;提到7-11,就不得不提商品管理特别是单品管理,从最初的靠店员一笔一笔清点、记录,到现在的深入到每一位7-11员工心中,可以说,7-11的强势体现在了每一件商品上。 那么,作为便利店从业者、零售从业者们在商品管理层面有哪些工作要做,哪些问题需要思考呢?笔者整理出个人思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商品管理层面有哪些工作要做? 一、 双重视角 每一位便利店经营者都兼具从业者及消费者双重身份,也有经营思维定势及习惯,从业时间越长,越要多站到消费者角度来看商品。 任何人离开工作,都是一名普通消费者,回归到平常生活,就不难理解顾客的心理和需求,打破思维定势,忘掉自己是个“专业人士”,就会看到更多需求,看到更多商品。 二、 定位 商品的组合、选择一定是遵从整个便利店的定位,要和整个店整个体系的定位匹配,如果想着一家店的商品照顾到全部客层、全部客群,很有可能哪个客层也服务不好。 定位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做的越细致,定位可能越准确,另外对于创业者、新入者而言,越是资金有限,越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调研、规划。 社区便利店、商业区便利店是定位吗?是,专注年轻人的便利店是定位吗?也是,但这个定位太宽了,从商品角度,只能说是为我们的商品选择做了一个最粗的筛选。 三、 消费者研究 做零售的乐趣之一就是消费者研究。 我接触过不同的行业精英,有的喜欢研究商品,有的喜欢研究对手,而消费者的研究,几乎是每个人每家企业都在做。 我们所有的核心点是消费者,出发点是消费者,终端点同样是消费者。 想要做好便利店的商品管理,研究消费者喜欢特别是消费者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消费者具有哪些特性呢? 1、消费者都有特定的喜好及购物习惯,消费者特质越接近,这些喜好及习惯越接近; 2、每一位消费者都不是理性经济人; 3、对于便利店经营者、零售从业者而言,从众心理是一把双刃剑。 四、 布局 不论我们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是只有一家店还是已经超过百家店,是新进入者还是已经从业多年,都应该做好商品的布局工作。 一是要做好整个商品架构的布局,然后依据整个架构布局填充品类、品项,做好相应的管理;二是要做好至少中期的商品布局,不能用停滞的观点来管理、布局商品。 五、 利用但不迷信各种工具 现在几乎所有的便利店都在用系统,用各种软件,在商品管理层面,更要利用好各种工具,但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工具,单纯的靠工具是管理不好商品的。 便利的工具可以帮我们提供想要的信息,提升我们的效率,但想仅仅靠工具就做好商品的管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利用好各种工具提供的信息来做好商品管理工作? 第一、 善于搜集各种信息:利用工具,搜集各种商品信息,保留合理、有效信息,完善数据信息,是这项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信息不正确,后续动作全是无用功; 第二、 真正会分析各种信息:信息正确的前提下,分析相关数据信息,找到信息背后的本质、原因,为下一步做好准备工作; 第三、 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所有的信息、数据,不能运用的工作中的话,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数字,有效的和工作结合,才是硬道理。 六、 强大的学习改良能力 这是我在接触或经历了一些优秀的零售企业后,关于如何做好商品管理给不少人的建议。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7-11,也不是所有企业一开始就可以具备完善的体系、流程、系统,如何在很多前置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做好商品管理乃至做个整个项目?我的建议就是:学习、模仿、甚至抄袭都可以,然后改良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东西。 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从无到有,已经被证明过有效的东西,我们可以拿过来改良后继续使用。 当然,我们还是鼓励创新,但我们更鼓励保持永远学习的心态、开放的心态。 以上的六点,可以看做我们在做商品管理时的前置条件,或者说属于普遍适用的条例,那么,作为便利店本身,在商品管理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商品管理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 商品闭环 商品的管理是整个链条的循环管理,不能仅仅只关注到一个环节,比如只关注商品销售,只关注商品引进等。从业者要做的是把控好商品的整个环节,从商品引进,到新品试销,再到销售管理、主推、促销、清退等,都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精耕细作的工作。 二、 架构、品类、品项 商品可选择面越多,越丰富,对于商品管理者们而言可选择余地越大,但也越考验从业者们的眼光、专业水准,如何避免陷入“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境地? 遵循从架构到品类管理再到品项管理的管理顺序,会让我们的商品管理的逻辑清晰很多。 整个架构没有规划好,或者不合理,后续的商品管理会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架构合理,搭配合理的品类,正确分类,再细致到单品管理,整个商品的管理流程也会顺畅很多。 至于如何做好品类管理,单品管理,不在本文做阐述,后续会单独阐述。 三、 … Read more以7-11为例,浅谈便利店商品管理

苹果越来越有钱,手机却越来越乏味,让我们重新谈谈设计

对于苹果,首席设计官乔纳森·艾弗已经失去了“孩童时期的兴奋”。他将于今年内离职,并建立自己的独立设计公司“LoveFrom”。 今年是他在苹果工作的第27年,也是乔布斯离开的第8年。乔布斯去世后,外界对苹果的评价趋向于,越来越少谈设计,越来越多谈股价。毕竟,它是史上第一家市值破万亿美元的公司。 苹果越来越有钱,我们的手机却越来越乏味。折叠屏?刘海屏?曲面屏?这些暂时还只能让科技博主和科技记者感到兴奋,而无法激发普罗大众产生“机不可失”的冲动。 而手机,早就不仅仅是一部机器,几乎成为了我们身体“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定义了这一切的,很大程度上是苹果,是iPhone背后的史蒂夫·乔布斯和乔纳森·艾弗。 所以,设计,让我们来继续谈一谈设计,和即将离开的艾弗。 “纯粹”的设计原则 比起乔布斯,在美国之外的市场,乔纳森·艾弗这个名字也许没有那么响亮。毕竟,就连艾弗自己也抱怨过,“当乔布斯把设计的功劳归于自己的时候”,“当媒体文章说苹果的创新全部仰仗乔布斯”,艾弗感到备受打击和费力不讨好。 尽管如此,艾弗和乔布斯共同工作了十五年。乔布斯的妻子评价其为“在史蒂夫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能够被替代的,唯独乔尼不是。”乔布斯对艾弗的评价则是“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理解苹果公司的核心理念。乔尼是我在公司里的‘精神伴侣’”。 这种相互理解建立的基础,则是二人在“设计原则”上的一致认同。 “我们的想法很一致,就是如何让我们的产品看起来纯粹且浑然天成。” “今天,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2007年,乔布斯发布初代iPhone时如是说道。“它是一部手机,一个ipod ,一个卓越的互联网设备。” 而艾弗,贡献了其中多点触控和“无边际泳池”屏幕的创意,重新定义了手机应该是什么样子。 当时艾弗的设计团队正在为MacBook Pro的触控板研发多点触控输入技术,他们多方实验,希望把这种技术用于电脑屏幕。乔布斯意识到这个创意非常好,可以用来解决手机界面的问题。于是乔布斯暂时搁置了平板电脑的研发,将多点触控技术用于手机屏幕上。 “无边际泳池”的比喻,“就是让大家在心里完全明白屏幕的重要性,我们想要开发一款以屏幕为特色的产品,以屏幕为重中之重。” iPhone最初设计是将玻璃屏幕嵌入铝合金外壳。这一设计“金属外壳和屏幕并重。整个设备感觉太男性化,太注重效能,是一款任务驱动型产品。”曾经9个月的设计从零开始。新的设计中,手机的正面完全是金刚玻璃,一直延伸到边缘,与薄薄的不锈钢斜边无缝连接。艾弗坚持了“手机的每个零件似乎都是为了屏幕而服务。新设计的外观简朴而亲切,让人忍不住想要抚摸。”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简洁? 有一次,艾弗坐在他的设计工作室里,向乔布斯表达了他对“简洁”的看法:“为什么我们认为简单就是好?因为对于一个有形的产品来说,我们喜欢那种控制它们的感觉。要想获得简洁,你就必须要挖得足够深。打个比方, 如果你是为了在产品上不装螺丝钉,那你最后可能会造出一个极其烦琐复杂的东西。更好的方式是更深刻地理解“简洁”一词,理解它的每一个部分,以及它是如何制造的。你必须深刻地把握产品的精髓,从而判断出哪些不重要的部件是可以拿掉的。” 初代iPhone发布之前,手机市场是微软、塞班的天下。智能手机有触控笔和键盘,用户想在手机上实现各种功能,要经过诸多繁琐步骤。而iPhone去除了一切冗余,专注于屏幕,让6岁的孩子也能凭直觉使用,实现“控制它们的感觉”。 AirPods等配件也是如此。“大多数产品都是在发布时人气达到最高,之后持续走低。而AirPods的人气却在发布后的两年半内持续走高,搜索率比发布时涨了10倍。” B站数码区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在测评视频中如是评价。“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irPods凭借自己优秀的使用体验,在人群中形成了口碑效应,不断发酵成为爆款。” 或许AirPods用起来平平淡淡,长得也就像剪掉了线的EarPods,但这恰恰是艾弗设计理念的体现。“很多人都把设计看作一种有力的区别手段,能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相区别,我实在讨厌那种观点。那只是以企业为本,而不是以消费者和人为本。”艾弗曾表示。

程序员如何看待 Libra 源码?GitHub 上质疑多于肯定

Facebook 发布加密货币 Libra 白皮书已过去两周,作为一个开源项目,Libra 的源代码也被发布在了知名开源社区及代码托管库 Github 上。虽然代码发布的时间并不算长,但鉴于社交网络巨头 Facebook 的影响力,已经吸引了大量加密社区评论者和程序员的关注。 Libra 加密货币目前是由“Libra 协会”治理,而且也是从 Facebook 中分拆出来运营的一个独立组织。截至目前,Github 上的 Libra 项目已经被近 10,000 名用户“保存”或“加星标”,也代表了早期开源参与者对这个项目的兴趣很大。此外,Github 上迄今已经创建了 1000 多个 Libra 代码克隆库,可以让那些程序员和“准程序员”们能够坐下来仔细研究 Libra 的代码。 实际上,一些已经使用过 Libra 代码的程序员已经发现其中“借鉴”了不少其他加密货币(比如比特币)系统中的功能,比如为区块验证人开放网络访问等。更重要的是,程序员们从 Libra源代码里发现这个加密货币项目似乎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认真”。 Mikko Ohtamaa 创造了一个所谓“Libra Classic”的克隆项目,他表示 Facebook 在 Github 上发布的 Libra 源代码可能只是一个“投饵”,只是想看看社区的反应而已。 加密货币初创公司 Radix DLT 首席产品官 Albert Castellana 评论道: “到目前为止,程序员们还没有在 Github 上针对 Libra 项目提交真正的代码缺陷,他们现在发现的主要问题要么是与代码构建有关,要么就是一些代码拼写错误。当然,还有一些批评者指出 Libra 不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 为了能够支持这个最新的全球金融支付系统,Libra … Read more程序员如何看待 Libra 源码?GitHub 上质疑多于肯定

iPod touch又回来了,但活下去的理由不是情怀

时隔近四年,美国时间5月28日,苹果公司悄悄在官网上线了新一代iPod touch。 iPod曾是苹果非常重要的一个产品线,但随着iPod最主要的功能(播放音乐)被智能手机分流,它渐渐沦为苹果相对次要的产品线。 时至今日,苹果官网还在售的iPod系列也仅剩iPod touch了。 四年后iPod touch终于更新 iPod首个产品是iPod classic,于2001年10月发布,iPod系列曾推出iPod mini、iPod nano、iPod shuffle、iPod touch等多款经典产品。iPod的产品形态也从音乐播放器进化到“iPhone精简版”。2015年,苹果最后一次披露iPod系列的销量,截至当时,iPod累计销售了3.9亿台。 iPod touch上一次更新是在2015年7月。新iPod touch外观没有变化,依然采用4英寸显示屏,并保留Home键的经典设计,摄像头仍是800万像素。 主要的升级在于系统和芯片。六代iPod touch还是采用A8处理器,最初发布时采用iOS 8系统,新款touch采用iOS 12系统,搭载A10 仿生芯片。苹果公司称,A10 芯片为新款iPod touch带来了最高两倍于前代产品的性能和三倍的图形处理能力,并支持增强现实类游戏和APP。 与此同时,iPod touch首次推出256GB的版本,并取消了16G和64G版本。国行版32GB售价为1599元,128GB的售价为2499元,256GB的售价为3399元。配色有深空灰、粉红、金、银、蓝、红六种颜色可选。 库克多次强调,苹果的未来是从产品向服务转型。苹果可以通过iPod touch这样相对低价的iOS设备,刺激Apple Music和App Store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