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宗教仪轨”

便利店,都市生活的一盏长明灯。 没有夫妻老婆店那样接地气,也没有商超那般琳琅满目。便利店作为城市最末端毛细血管的零售业态,总是显得气质过于疏离。 但不知何时起,便利店已经拥有了高于零售、高于商业的精神意义。7*24小时全年无休、稳定的商品供应和恰到好处的空间,便利店就像一座灯塔,为城市忙碌在各条航线的人们,提供精神和生理的双重补给。 自从1992年日本7-ELEVEn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便利店行业就一直在多方竞争中高速成长。便利店在当前人们的生活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市场上便利店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又有哪些? 便利店现有格局:三大日系便利店+区域龙头 便利店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由外资入华开始,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而在此之前牢牢占据零售业末端渠道的,是遍布街道、社区的夫妻老婆店,人们也称之为小卖部。 据凯度零售2018年数据,中国市场上有着将近700万家夫妻老婆店和小型便利店,这些以个体户形式经营、门店数量基本不超过五家、经营杂货的零售业态贡献了所有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其中约30%的夫妻店盘踞在乡镇、农村,46%在三线城市、县级市。 而连锁便利店的出现,与居民经济水平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息息相关。业内常以GDP(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便利店的发展阶段:当人均GDP达2000-3000美元时,为便利店导入期;当人均GDP达5000美元时,便利店市场便进入快速成长期;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进入行业激烈竞争期。 尽管我国人均GDP在2017年就已经达到5.92万元/人(国家统计局数据),但一二三线城市间发展差距大,GDP构成比例不尽相同,目前便利店整体依然是以一二线城市市场为主,而这其中又以区域集中型企业为绝大部分。 以三大日系便利店(7-ELEVEn、罗森、全家)和区域龙头构成的中国便利店市场,在实体零售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高度增长。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提到,2018年中国便利店实现销售额2264亿元,门店数量达12万家,行业增速达到19%。 另据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一线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其便利店市场发展已趋于成熟,接近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便利店发展水平。 而在二线城市,基于各城市人口、GDP发展的不同,再加上气候、生活习惯、消费水平差异等因素,便利店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其中,西部区域城市西安、昆明、重庆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三个城市。 同时,《指数》还显示,24小时营业便利店的区域性特点仍然很明显。南方地区城市的24小时便利店比例普遍高于北方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24小时营业便利店的平均占比仍然较低。 中国便利店的三大核心议题 便利店,同中国所有其他实体零售业态一样,都有着三大核心议题:跨区域拓展、门店运营和商品开发。 三者相辅相成,想要进行区域拓展,就需要保证标准化的运营能力和商品力输出,而在中国的市场条件下,跨区域拓展的门店还需要因地制宜的对于门店运营和商品进行调整。 据CCFA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便利店单店日均销售额接近5300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约7%。尽管在单店运营方面,中国便利店的盈利能力在过去几年有着持续改善,但在运营能力和供应链效率方面还有许多加强空间。 而随着竞争愈发激烈,便利店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从门店陈列到商品类别、从单店运营到加盟体系,类“7-ELEVEn”的影子越来越多。整体模式高度雷同的情况下,进入2019年,关于便利店市场的新课题则更多聚焦到了整体业务的精细化运营之上。 精细化运营的焦点之一,在于会员和数字化系统引进对于门店运维管理的更高精度。智能商业的时代之下,便利店开始拥抱新技术,体现在前端,自助设备、无人便利单、电子标签等IoT设备不仅提供了新的消费观感,也将用户消费行为变得数据化、可视化。 在后端,数字化的供应链系统和商品系统大大提高了传统进销存效率,更高效的系统不仅为便利店提供了符合其末端消费渠道相对应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永辉、家乐福等大卖场向小业态的转型提供了驱动力。 而在会员管理方面,数字化的营销手段、小程序等渠道让便利店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数据的采集和积累为实现千店千面提供了原始的需求要素,如何在“对的时间”,为“对的门店”提供“对的商品”,是门店精细化运营的最终标的。 如果说精细化运营是便利店的微观层面,那么宏观层面的跨区域拓展,则是摆在每一个品牌连锁便利店眼前的第一课题。 国内便利店在跨区域拓展上,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在最早期是围绕企业物流中心的配送能力去辐射外区,以原有的物流中心配送新增区域; 区域内达到盈亏平衡点以后再向上去发展,就到了总部+多物流中心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门店和物流中心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不能够跨区作业; 因此,当整体业务再度向上发展,进行到跨省甚至更广面积的运营时,就会进入第三阶段总部+多分公司+门店的格局,即多组织概念。 随着便利店企业的供应链和物流能力的不断增强,当下便利店行业的跨区域拓展正呈现加速趋势,这使得连锁品牌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也促进了加盟体系的改善。据《2019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我国便利店加盟店比例达46%,其中头部标杆企业的示范作用明显。 便利店正扮演城市生活重要角色 对于都市人群而言,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是稳定的补给中心,区别于夫妻老婆店等其他实体零售的鲜食供应和便民服务,让其在零售作用之外,还附加了一定的餐饮和生活服务属性。 尽管零售依然是便利店最为核心的功能,但随着店型的多样化,便利店也正逐渐演变为都市中一种特殊的“第三空间”。对于繁忙的上班族、陌生的旅客、或是夜晚狂欢归来的“夜猫子”们,也许便利店那一盏不灭的灯光和些许人气,是比商品更为珍贵的东西。 有时候,有些看似很虚的感受,其实往往决定着事物的关键条件。对于消费者来说,越小型的地方,越有融入其中的亲近感,这是大型零售门店所不具备的天然原因。无关乎经营方式,纯粹是物理性质的空间感,带给人的距离感。人天然在快速可触达的小型空间里,能建立起有心里情感的投射。比如自己居住的房子,静心养气的庭院等。 便利店,这种零售业最小型的业态,其实也有这种类似功能。因此,当便利店深入社区,深刻融入人的日常生活——理论上甚至每天都会频繁接触交集的融入,带给人的感觉,就不再只是一个购物的地方。 便利店企业往往也在顺应这种人的天然情感投射,门店选择的位置,全年营业无休的时间,满足即时且便利的商品,时刻都能马上让人找到休憩的第一选择…… 一个城市有着品质成熟和分布密集的便利店,往往是这个城市生活品质因果互为的结果。即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带来更多便利店的落地,而更多的便利店带来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种互为关系,也让便利店已经从城市生活方式的日常第一选择,携带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宗教式的生活仪轨。 每天的生活需求习惯去那里解决,每天也从那里找到生活的确认感。

以7-11为例,浅谈便利店商品管理

提到便利店,就不得不提7-11,作为便利店乃至零售业的标杆,7-11不仅仅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影响了一大批的行业从业者;提到7-11,就不得不提商品管理特别是单品管理,从最初的靠店员一笔一笔清点、记录,到现在的深入到每一位7-11员工心中,可以说,7-11的强势体现在了每一件商品上。 那么,作为便利店从业者、零售从业者们在商品管理层面有哪些工作要做,哪些问题需要思考呢?笔者整理出个人思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商品管理层面有哪些工作要做? 一、 双重视角 每一位便利店经营者都兼具从业者及消费者双重身份,也有经营思维定势及习惯,从业时间越长,越要多站到消费者角度来看商品。 任何人离开工作,都是一名普通消费者,回归到平常生活,就不难理解顾客的心理和需求,打破思维定势,忘掉自己是个“专业人士”,就会看到更多需求,看到更多商品。 二、 定位 商品的组合、选择一定是遵从整个便利店的定位,要和整个店整个体系的定位匹配,如果想着一家店的商品照顾到全部客层、全部客群,很有可能哪个客层也服务不好。 定位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做的越细致,定位可能越准确,另外对于创业者、新入者而言,越是资金有限,越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调研、规划。 社区便利店、商业区便利店是定位吗?是,专注年轻人的便利店是定位吗?也是,但这个定位太宽了,从商品角度,只能说是为我们的商品选择做了一个最粗的筛选。 三、 消费者研究 做零售的乐趣之一就是消费者研究。 我接触过不同的行业精英,有的喜欢研究商品,有的喜欢研究对手,而消费者的研究,几乎是每个人每家企业都在做。 我们所有的核心点是消费者,出发点是消费者,终端点同样是消费者。 想要做好便利店的商品管理,研究消费者喜欢特别是消费者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消费者具有哪些特性呢? 1、消费者都有特定的喜好及购物习惯,消费者特质越接近,这些喜好及习惯越接近; 2、每一位消费者都不是理性经济人; 3、对于便利店经营者、零售从业者而言,从众心理是一把双刃剑。 四、 布局 不论我们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是只有一家店还是已经超过百家店,是新进入者还是已经从业多年,都应该做好商品的布局工作。 一是要做好整个商品架构的布局,然后依据整个架构布局填充品类、品项,做好相应的管理;二是要做好至少中期的商品布局,不能用停滞的观点来管理、布局商品。 五、 利用但不迷信各种工具 现在几乎所有的便利店都在用系统,用各种软件,在商品管理层面,更要利用好各种工具,但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工具,单纯的靠工具是管理不好商品的。 便利的工具可以帮我们提供想要的信息,提升我们的效率,但想仅仅靠工具就做好商品的管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利用好各种工具提供的信息来做好商品管理工作? 第一、 善于搜集各种信息:利用工具,搜集各种商品信息,保留合理、有效信息,完善数据信息,是这项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信息不正确,后续动作全是无用功; 第二、 真正会分析各种信息:信息正确的前提下,分析相关数据信息,找到信息背后的本质、原因,为下一步做好准备工作; 第三、 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所有的信息、数据,不能运用的工作中的话,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数字,有效的和工作结合,才是硬道理。 六、 强大的学习改良能力 这是我在接触或经历了一些优秀的零售企业后,关于如何做好商品管理给不少人的建议。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7-11,也不是所有企业一开始就可以具备完善的体系、流程、系统,如何在很多前置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做好商品管理乃至做个整个项目?我的建议就是:学习、模仿、甚至抄袭都可以,然后改良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东西。 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从无到有,已经被证明过有效的东西,我们可以拿过来改良后继续使用。 当然,我们还是鼓励创新,但我们更鼓励保持永远学习的心态、开放的心态。 以上的六点,可以看做我们在做商品管理时的前置条件,或者说属于普遍适用的条例,那么,作为便利店本身,在商品管理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商品管理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 商品闭环 商品的管理是整个链条的循环管理,不能仅仅只关注到一个环节,比如只关注商品销售,只关注商品引进等。从业者要做的是把控好商品的整个环节,从商品引进,到新品试销,再到销售管理、主推、促销、清退等,都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精耕细作的工作。 二、 架构、品类、品项 商品可选择面越多,越丰富,对于商品管理者们而言可选择余地越大,但也越考验从业者们的眼光、专业水准,如何避免陷入“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境地? 遵循从架构到品类管理再到品项管理的管理顺序,会让我们的商品管理的逻辑清晰很多。 整个架构没有规划好,或者不合理,后续的商品管理会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架构合理,搭配合理的品类,正确分类,再细致到单品管理,整个商品的管理流程也会顺畅很多。 至于如何做好品类管理,单品管理,不在本文做阐述,后续会单独阐述。 三、 … Read more以7-11为例,浅谈便利店商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