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评分上线,微信官方是这么定义优质小程序的

微信小程序也有评分了,这个被称为「满意度体系」的新功能正在灰度测试之中。之前就有用户向知晓程序爆料,自己在使用某个微信小程序时,会收到评价小程序的邀请。但邀请的触发机制、评价体系怎么运作等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满意度体系」的评分来自用户的直接反馈,是一套主观的评价机制,评分可以让开发者更直接地了解用户使用小程序的感受。此前,微信小程序的评价机制的主要依据为客观数据(包括运营、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和小程序性能等方面)。 小程序评分来了 5 月 31 日晚,很多 Android 用户发现,点击微信小程序右上角的「…」按钮,在关于当前小程序的页面,可以看到由五颗爱心组成的小程序评分,以及具体的分值。知晓程序第一时间联系了微信确认此事,微信官方回复如下: 小程序用户满意度调查功能正在灰度测试中。调查将随机下发,更新了微信 7.0.4 for Android 的用户将有可能受邀参与调查,调查为五星制。 不同用户对同一个小程序的调查反馈会对该小程序的用户满意度评分形成综合影响,目前 Android 版小程序主页可以看到当前小程序评分情况。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功能,收集用户对使用小程序的反馈,帮助大家快速地了解和使用小程序。该功能目前在持续优化中,暂未覆盖 iOS 端,后续正式上线时将告知大家。 也就是说,目前的小程序评分基本是由被灰测到的最新版微信 for Android 用户一起打出来的,而 iOS 用户的小程序主页暂不会显示小程序评分。在了解小程序用户满意度的一些基本情况后,我们就对用户一起打出的小程序评分产生了好奇。为此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小游戏和小程序,为暂时看不到小程序评分的用户制作了一张表,方便大家直观地看到部分小程序评分。 小程序满意度体系可能带来什么? 在年初的微信公开课 Pro 版上,微信曾经介绍过「满意度体系」和微信关于优质小程序认定的信息。 我们期待的是小程序只要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体验,切实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就可以持续地留存和触达。关键结果就是成长。我们期待的是,好的小程序就要获得成长。什么是好的小程序?用户是否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小程序?我们会搭建一个满意度体系,去向用户收集更多的满意度反馈。让开发者可以直接听到用户的声音,也可以看到自己和同类小程序的差距。我们将会通过客观的数据统计去建立一套优质评价体系。从运营、用户和性能三个方面去看小程序的效果。分开来说,运营方面,小程序是否秉持着和平台一致的「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理念,理解并遵守平台的规则。从用户方面,我们会通过用户行为数据,从使用热度,使用成长性,用户黏性,以及传播力度等各个维度去评估小程序的传播效果。而在性能方面, 我们也会监控小程序在使用过程当中的性能数据,这部分的数据也将逐步完善并开放给开发者。另外我们也提供开发者工具来对小程序的开发问题进行跑分诊断,跑分诊断的结果和过程性能数据监控将会综合起来纳入我们的优质评价体系当中。满意度体系和优质评价体系帮我们找到好的小程序。下一步我们将会对好的小程序做更多的鼓励和引导。我们会推出优质小程序计划的 Beta 版,这是我们的一项小探索。各个评估达标的小程序我们会给到鼓励和支持。 也就是说,微信把定义优质小程序的体系分为两套:1)客观的数据统计体系;2)由用户直接反馈的满意度体系。微信在向外传递更为积极的价值,评判一个小程序的好坏,不应该仅注重用户的数量、交易的规模,还要看它能不能得到用户的喜爱。 优质小程序会得到官方的鼓励和引导,微信在现场举例的案例包括: 极速审核,最高优先级得到审核,两小时内得到审核反馈。 广告信用金,达标小程序有机会申请广告信用金,通过微信广告触达更多的用户,成长起来后转化为流量主,偿还信用金,先花钱后还钱。 优先功能内测权,提前接入内测。 微信开发社区/官方公众号提供更多案例展示。 小程序评分有点像应用商店的 app 评分,但两者又有所不同。App 的评分是用户下载一个应用前的重要参考因素,但小程序无需下载,它的评分更多停留在对用户使用小程序后的感受的收集,用户不会根据评分去选择某个小程序,但长远来看,评分有助于开发者倾听用户声音,改进小程序质量。这也意味着微信对小程序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满意度体系的出现也可能会激励一部分不擅长运营的开发者,通过多样化的体系,小而美的小程序也有机会浮现,并且获得更多来自微信官方的支持,这也更利于一个生态的良性发展。目前,小程序用户满意度调查功能正在灰度测试中,只有部分用户会被邀请对小程序进行评价。我们尚不清楚正式上线后是否仍会保留这种选择部分用户进行评价的机制。但在小程序满意度体系全量上线后,如何获取真实的用户评价,如何防止黑产对这一体系的攻击,也是微信所需要考虑的。

那个微信问“在吗”的人,被我拉黑了

前两天,外出旅游的我刚回家就收到一条微信: “在吗?”一位老家同学问道, 我等着她说出下面的字,可是…… 没有可是——她结束了。 于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回吧,不清楚对方目的,万一是找我借钱,我该怎么拒绝? 不回,似乎显得不礼貌,毕竟过会儿还要发旅游的美照到朋友圈。 我强忍着当晚没有晒图,熬到了第二天早上,回了一句:“在的,找我什么事?” 可到了下午才收到她的回信:“不好意思,刚看到,本来想问你个事情的。”  但……还是没有说具体要干啥。 见她还是没说什么事,我也就装傻,当晚不紧不慢地回了对方:“要问什么呢?” 内心忐忑,可千万不要是借钱。 次日中午,她回到:“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想问问你,前两天你朋友圈发的那个耳环真好看,在哪里买的?” 当时,我就想把她立马拉黑——废话那么多,干嘛不直说。 一个人情商高不高,就看他能不能尊重别人的时间。 情商低的人,总是把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断断续续讲个好几天。 我时间太贵,不想被你浪费 都说投资界流传着一个规则:你只有三分钟向投资人介绍你的项目。 是否合作,只给你一趟电梯的时间——从一楼到顶楼,创业者必须紧紧抓住仅有的时间打动投资人。 因为每个优秀的投资人每天要见太多的项目,时间对他们来说尤为宝贵。 即使再好的项目,如果不能在有限时间内让他们感兴趣,都注定失去被投资的机会。  那么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集中精力,说话不拖泥带水,简明精炼,直击重点,最大限度节省沟通成本,亮出王牌,打动投资人。  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客户服务工作,每天要接很多咨询电话,但我发现能够把自己想问的问题描述清楚的人,并不多。  刚开始我还很耐心地听对方讲前因后果,给予积极的回应,甚至和他们聊家长里短。  但随着接的电话多了,越发感到手里的事情做不完,于是特别希望对方不要啰嗦,最好直入正题。 几次下来,那些废话连篇的人直接被我以类似“马上要开会”,“领导在找我,稍后回您”等各种借口打断。 为啥? 因为多听他们一句唠叨,就意味着我得多加一会儿班;多陪他们闲聊几句,就意味着我得少陪孩子几分;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白天忙事业,晚上为家庭;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越来越觉得生命宝贵。 时间就是金钱,没有人有义务牺牲宝贵的财富去取悦无关紧要的人。 层次太低,要么目中无人 浪费你时间的人,要么是真的层次太低不懂社交; 要么是目中无人不把你当回事。 前者,说明你们的时间颗粒度截然不同。后者,说明他在贪婪地索取你身上的价值。 什么是时间颗粒度? 简单来说,就是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据说,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 也就是说,王健林会以15分钟为单位安排自己的行程,可能15分钟前还在参观工厂,15分钟后就在开会,再过15分钟奔赴机场。  而比尔·盖茨更恐怖,据说其时间颗粒度被碾压到了五分钟,这意味着他可能五分钟就会变换一个场景,甚至连参加会议的进入、握手、讲话、离开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确到秒来安排。 这足以说明,一个人越是优秀,时间颗粒度划分越是精细。 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时间颗粒度,日常交往起来必然有不同的感受。 你说自己有条不紊,雷厉风行,他却看你急不可待,不知享受。 其实并非你们水火不容,而是时间颗粒度差距太大。 至于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的人,你便是他心中的出气筒,垃圾箱,他总是把自己的舒服放在首要地位,把你的劳动和付出视为理所应当。 骨子里不把你的时间当作时间。 就像职场中那些不懂拒绝的“老好人”,总是被别人呼来唤去,处理各种同事不愿意搭理的琐事,到头来自己的事情做不完,别人的事情做了人家也不领情,长期如此,永远得不到成长,在低价值的事情上耗尽自己。 智慧的人懂得拿捏轻重,彼此尊重 仔细想想,位高权重的人多是说话简洁、一针见血。  我以前去拜访过一位知名医院的院长,进去后对方第一句话便是:有什么事?丝毫没有寒暄。 在说明来意后,他直接让我和下属对接,三言两语就向下属交待了重点,整个过程干脆利落。 一场会面只用了5分钟,但比起过往那些虚情假意的官话来得高效迅速。  所以,不要怪大人物冷漠,其实人家见多识广,比你分得清轻重; 不要埋怨生意人刻薄,其实人家精打细算,比你掂得准利益。 时间就是生命。没有人有责任为你的鸡毛蒜皮浪费他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我们都接收很多信息,看到很多机会,我们既不希望他人无视自己的时间,也不希望自己掉入时间陷阱的泥潭。 最后,请你记住:宁可用钱买时间,也不要用时间换钱。 … Read more那个微信问“在吗”的人,被我拉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