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始终戒不掉手机?原因找到了

当下,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紧张而忙碌的世界。智能手机的使用让每个人都很忙碌。开会、吃饭、等车、排队结账、家庭聚会甚至一些特殊场合中都能看到人们无时不刻不在用手机收发邮件、打电话、接收短信等等。类似的情景在公园里也能频频看到,父母们一手推着孩子的秋千,一手翻看着手机,偶尔会抬起头来给孩子一个微笑。 这些现象足以反映智能手机是如何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了它,我们何时工作、在何处工作以及和他人的联系都方便了很多,但同时手机带来的持续的联系也拉长了我们的工作时间,无法从中脱离开来,潜在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投入度,浪费了工作时间和降低工作效率。 迄今为止,很多的研究都是只是盯着手机带来的不良后果,质疑到底是我们控制着手机还是我们被手机控制着。我们的研究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研究这一现象。 我们的研究不是关注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后果,而是想探究人们内心是否有想改变使用手机上瘾的想法。由此我们的调查问题是:他们是否会试着去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如果会,那么他们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又有哪些具体的目标?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在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在社交活动中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带来的风险的文章。我们分析了用户对此文章发表的各种各样的评论。这篇文章要求读者连续21天不得在他人面前使用智能手机。 (一般认为,21天被认为是养成新习惯所需的最短时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篇文章就获得了超过16.8万的点击量、2900个赞和941条评论。通过这些评论,我们能够看出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行为模式以及他们用什么方法来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采用此方法的动机是什么。 我们发现每个人有意识不使用手机的原因各不相同。我们认为当你制定了一个限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方法时,一定要确保这个方法和你的价值观、动机相符,这才是你成功地改变手机上瘾的关键之处。比如,如果你的动机是更多地关注工作时间,那么自由使用手机对你来说是最好的方法,而有的人的动机是增强社交活动,那么关闭手机对他们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 鉴于这一发现,根据研究我们归纳了减少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有四类—— 目的之一:想提高在工作或者家庭中的角色表现 941条评论中大约有25%的人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旨在增强自己作为某一特定角色的表现,不管是作为员工、伴侣还是父母的角色。比如,有些人关注重点是工作方面,而有些人则希望多陪陪家人,多参与家庭活动。那么针对这些情况采用的方法有: 1、压根不买智能手机。 2、不激活蜂窝数据。 3、开会时把手机调成静音模式。 4、把手机放在看不见的地方。 以上四种方法哪种最有效呢?大多数评论说把手机放在看不到的地方是最有效果的。手机不在身边能够增强自己的情境意识,工作起来心情会更平静,和客户、同事开会时注意力会更专注。 目的之二:建立个人数字观 评论中大约30%的人认为应该反思下自己的数字观,也就是现代科技在自己的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趣的是,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比如手机突然坏了,没信号了,没电池了等等。这些突发状况导致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数字观。 采用的方法有: 1、买一款只有基本功能的手机,我们俗称:老人机。 2、工作期间只用固定电话。 3、采取严格的使用规定,为同事、伴侣或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以上哪种方法最有效呢? 这种情况下当然是最后一条了。大多数人认为制定规则最为重要。规定使用手机时间的范围涵盖下班时间禁用手机、吃饭时间禁用等等。有评论称:“我的手机应该只是我工作的辅助工具,我得控制它,不能让它控制我。” 目的之三:减少不良社交行为 另外有大约25%的评论希望自己避免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粗俗无礼,希望减少自己在公共场合因为手机的打扰或分心而产生的尴尬局面。 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有: 1、使用电脑替代手机APP来收发邮件。这种做法是模仿了心理学家肖恩·阿克尔的做法。肖恩·阿克尔所著的《theHappiness advantage》一书中提出了20秒原则:通过减少诱惑的方式,从而有效地克服消极习惯。我们通过手机收看电子邮件需要输入登录名和密码,如此操作会超过20秒。20秒的延迟有可能会阻止自己不想查看电子邮件了。 2、关闭即时消息推送通知,这样不会让自动接收的消息打扰到你。 3、惩罚。如果发现有人在聚会时使用手机,那么此人将受到惩罚(比如罚他喝酒等)。不过这种方法在年轻人当中更为流行。 针对这种情况,以上哪种效果被认为最有效呢? 对于这类情况没有最佳推荐。但是,禁用消息推送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可以避免在谈业务或社交期间受到干扰。评论称这样做可以增强对手机的自我掌控能力。此外,评论称最后一个方法也就是对使用手机的人实施惩罚,这个方法在同事或者朋友之间使用还是一个行得通的方法。 目的之四:把家庭和人际关系放在首位 略低于20%的评论称不希望因为玩手机而失去家人、朋友或者其他重要的人。这些人减少使用手机的动机是来自家庭成员。孩子希望他们的父母能跟他们玩而不是总是在玩手机,还有就是伴侣会抱怨玩手机占用了和自己相处的宝贵时间。 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有: 1、审视自己的一贯行为,以提高对智能手机使用的自我意识。 2、经常提醒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社交活动中谁最需要关注,以及不受控制地使用手机会带来哪些风险,把这些因素考虑起来作为自己的一种动力。 3、与朋友或者同事分享关于手机使用的想法,共同寻找最有效的策略。

锤子手机启示录之:做产品与做企业

就产品和企业的关系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是企业的附属,本不应该放在一起讨论;然而,随着互联网行业及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产品先行、企业后进,甚至产品可以独立于企业而存在。 所以我今天借罗永浩和锤子手机讨论的,是当下产品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种局面。 传统企业的使命和任务,是打造产品或产品矩阵;互联网企业则往往因某个产品而生,产品的运营、迭代需要企业支撑,于是企业招兵买马、融资发展;还有一种企业,本身即是产品,用来将个人利益公司化运作,例如影视娱乐行业常见的、明星个人成立空壳公司被上市企业收购以套现。 第三种情况暂且不提。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成熟的企业,哪怕是互联网企业,最终也会回归到第一种传统的企业-产品关系中,即企业大于产品,用企业来生产产品。 互联网产品和互联网企业的特点是,可以连续多年只有一个拳头产品,不停地迭代更新,企业的绝大多数资源都围绕这个主产品展开。而手机之所以难做,是因为一家手机企业,不可能单款手机卖多年,需要用非常快的速度跨越“为单款产品而生”的阶段,甚至从一开始就要具备“制造产品矩阵”的能力。 所以,做手机产品,本质任务是做一家手机企业,且这家企业具备持续设计、生产、销售手机产品的能力。 作为以产品经理自居的锤子创始人,罗永浩之前对手机这个产品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些交互设计的表面;而作为企业老板,罗永浩之前以老板身份经营过的两家企业(牛博网、老罗英语),都远谈不上正规和上轨道,仅仅是小团队小作坊的水准。从产品和企业两条线的经验看过来,罗永浩都有很大的缺陷。 手机企业的复杂之处,在于对内需要带领和协调工业设计、结构设计、硬件、射频、生产支持、内核/驱动、系统应用、采购、市场、销售等十几个专业,对外需要应对供应商(原厂+代理商)、模具厂、代工厂、渠道(国包、省包、电商)、媒体、售后等十几个环节。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度,都远远超过了做互联网产品和企业。 所以,锤子的失败简直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因为我们看不到任何一种可能性,即罗永浩突然具备了操作如此复杂企业、进入陌生的科技制造行业的能力。更何况这个陌生行业,是一个早已红海、让无数老炮铩羽而归的、没什么赚头的行业。 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即探讨产品与企业的关系。 前边也提到了,互联网行业是允许产品先行,企业后进的,是因为互联网行业的门槛低、试错成本低,一个纯线上或轻度结合线下的产品,前提是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源的,完全可以在小规模快速验证可行性后,再考虑成立企业、扩大团队。 但很遗憾的是,类似这样的时代,也过去了。纯线上toC创业的最大红利,是智能机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高速增长。新增用户的数量一旦下滑,获取新用户的成本马上提高,会导致新产品和小团队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先出局,因为在短时间内快速低成本地获取新用户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锤子科技死不死,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罗永浩再落魄,也比普通人活得好的多,至少买家具也是宜家起步。讨论产品与企业话题,最终我希望得到一个大多数普通人能受益的结论。 罗永浩并非一无是处,他只是冒失进入手机这个大众消费品行业以至于进入科技行业和公众视野,自身的缺点被放在公众面前评说。这些缺点大多数人都有,且手机行业专业知识方面的缺失,是一般人难以克服的。所以乱入行是一个错误的示范。 但罗永浩个人发展的早期,之所以累积起大量人气,是因为他做了一个正确的示范,即把自己打造成产品。 罗永浩早期的经历,在网上很容易搜到,这里只是简单概括一下他的成功之处: 1.借助新东方这个大平台完成个人资本和影响力的原始积累(产品冷启动,借助外力积累资本,语音内容) 2.通过牛博网这个看似非盈利的网站产品,将自己与文化界强力绑定,并拥有了一群有影响力的朋友(文字内容+卖水+影响力放杠杆) 3.做英语培训,并开展各种演讲(流量变现+视频内容+打造个人IP) 这三步走下来,罗永浩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产品。当然,你也可以认为锤子科技的六年,同样是他的个人影响力走向大众、个人IP持续强化的过程。 这一切走下来,用罗永浩自己的话说,尽管企业和产品没“成”,他自己已经“成了”。

苹果越来越有钱,手机却越来越乏味,让我们重新谈谈设计

对于苹果,首席设计官乔纳森·艾弗已经失去了“孩童时期的兴奋”。他将于今年内离职,并建立自己的独立设计公司“LoveFrom”。 今年是他在苹果工作的第27年,也是乔布斯离开的第8年。乔布斯去世后,外界对苹果的评价趋向于,越来越少谈设计,越来越多谈股价。毕竟,它是史上第一家市值破万亿美元的公司。 苹果越来越有钱,我们的手机却越来越乏味。折叠屏?刘海屏?曲面屏?这些暂时还只能让科技博主和科技记者感到兴奋,而无法激发普罗大众产生“机不可失”的冲动。 而手机,早就不仅仅是一部机器,几乎成为了我们身体“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定义了这一切的,很大程度上是苹果,是iPhone背后的史蒂夫·乔布斯和乔纳森·艾弗。 所以,设计,让我们来继续谈一谈设计,和即将离开的艾弗。 “纯粹”的设计原则 比起乔布斯,在美国之外的市场,乔纳森·艾弗这个名字也许没有那么响亮。毕竟,就连艾弗自己也抱怨过,“当乔布斯把设计的功劳归于自己的时候”,“当媒体文章说苹果的创新全部仰仗乔布斯”,艾弗感到备受打击和费力不讨好。 尽管如此,艾弗和乔布斯共同工作了十五年。乔布斯的妻子评价其为“在史蒂夫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能够被替代的,唯独乔尼不是。”乔布斯对艾弗的评价则是“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理解苹果公司的核心理念。乔尼是我在公司里的‘精神伴侣’”。 这种相互理解建立的基础,则是二人在“设计原则”上的一致认同。 “我们的想法很一致,就是如何让我们的产品看起来纯粹且浑然天成。” “今天,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2007年,乔布斯发布初代iPhone时如是说道。“它是一部手机,一个ipod ,一个卓越的互联网设备。” 而艾弗,贡献了其中多点触控和“无边际泳池”屏幕的创意,重新定义了手机应该是什么样子。 当时艾弗的设计团队正在为MacBook Pro的触控板研发多点触控输入技术,他们多方实验,希望把这种技术用于电脑屏幕。乔布斯意识到这个创意非常好,可以用来解决手机界面的问题。于是乔布斯暂时搁置了平板电脑的研发,将多点触控技术用于手机屏幕上。 “无边际泳池”的比喻,“就是让大家在心里完全明白屏幕的重要性,我们想要开发一款以屏幕为特色的产品,以屏幕为重中之重。” iPhone最初设计是将玻璃屏幕嵌入铝合金外壳。这一设计“金属外壳和屏幕并重。整个设备感觉太男性化,太注重效能,是一款任务驱动型产品。”曾经9个月的设计从零开始。新的设计中,手机的正面完全是金刚玻璃,一直延伸到边缘,与薄薄的不锈钢斜边无缝连接。艾弗坚持了“手机的每个零件似乎都是为了屏幕而服务。新设计的外观简朴而亲切,让人忍不住想要抚摸。”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简洁? 有一次,艾弗坐在他的设计工作室里,向乔布斯表达了他对“简洁”的看法:“为什么我们认为简单就是好?因为对于一个有形的产品来说,我们喜欢那种控制它们的感觉。要想获得简洁,你就必须要挖得足够深。打个比方, 如果你是为了在产品上不装螺丝钉,那你最后可能会造出一个极其烦琐复杂的东西。更好的方式是更深刻地理解“简洁”一词,理解它的每一个部分,以及它是如何制造的。你必须深刻地把握产品的精髓,从而判断出哪些不重要的部件是可以拿掉的。” 初代iPhone发布之前,手机市场是微软、塞班的天下。智能手机有触控笔和键盘,用户想在手机上实现各种功能,要经过诸多繁琐步骤。而iPhone去除了一切冗余,专注于屏幕,让6岁的孩子也能凭直觉使用,实现“控制它们的感觉”。 AirPods等配件也是如此。“大多数产品都是在发布时人气达到最高,之后持续走低。而AirPods的人气却在发布后的两年半内持续走高,搜索率比发布时涨了10倍。” B站数码区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在测评视频中如是评价。“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irPods凭借自己优秀的使用体验,在人群中形成了口碑效应,不断发酵成为爆款。” 或许AirPods用起来平平淡淡,长得也就像剪掉了线的EarPods,但这恰恰是艾弗设计理念的体现。“很多人都把设计看作一种有力的区别手段,能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相区别,我实在讨厌那种观点。那只是以企业为本,而不是以消费者和人为本。”艾弗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