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下架漫威,腾讯视频暗怼:在线视频下半场再起硝烟

5月1日,“爱奇艺下架漫威作品”的话题引起了不少网友热议,部分会员甚至怒喊道“要你会员何用”。对此,爱奇艺做出了“版权到期,没有补偿”的解释。有趣的是,对手腾讯视频看到后,立马跳出来霸气喊话“漫威下架,在鹅家是不存在的”,双方隔空较量,颇有版权之战再掀高潮之意。 目前,爱奇艺虽已重新上线部分漫威电影,稳住了部分会员的心,但这件事很大程度上已冲击到用户与平台间的粘性,对爱奇艺的会员收费、用户量等造成了影响。而这场喧嚣的引发,实际上也披露出爱奇艺、腾讯等在线视频平台“起于版权,落于版权”的生存法则。 从爱腾暗战漫威电影,看版权之重要 爱腾暗战漫威电影的起因,得归咎于“版权”对在线视频的价值属性。 近年来,爱奇艺、腾讯视频们通过重金购买优质IP版权和耗资购买版权后打造自制剧的形式,保证了视频内容质量的输出和内容更新迭代的速率。在优质内容的助力下,爱奇艺、腾讯们吸引了不少用户,加固了市场地位。 例如,爱奇艺和腾讯视频2018年内容投入成本分别为211亿元和280亿元。基于优质内容的驱动与吸引,双方去年的月活量都实现增长,截至去年12月爱奇艺、腾讯的月日均活跃用户数量都已分别高达1.18亿和1.12亿,稳居行业前列。 而随着在线视频以优质内容聚焦巨额流量后,在线视频们不仅围绕IP打造了会员付费、广告、电商、漫画、游戏、直播等产业生态链,还完成了导流,为平台实现多元化流量变现,奠定了殷实的基础。 资料显示,在IP赋能会员付费上,《延禧攻略》为爱奇艺带来了1200万会员;《扶摇》和《如懿传》为腾讯带来的1700万付费会员。在IP赋能游戏上,爱奇艺耗资20亿元将《花千骨》由IP落地游戏后,为平台带来首月玩家破1000万,月流水近2亿收入的佳绩…… 不难发现,优质内容是在线视频吸引用户流量,实现流量变现的主要“源泉”与“动力”。换而言之,只要在线视频拥有了优质IP版权,就在变现上拥有了话语权。这也就是拥有漫威电影版权的腾讯,为什么能“骄傲”暗怼爱奇艺的原因所在。 而对于“版权=话语权”的演绎,想必搜狐是最有发言权的一方。在“爱优腾”三足鼎立格局生成前,搜狐曾在2014年4月前,先后共引入了76部美剧版权,以“看美剧,上搜狐”的口号,吸引了大量流量,位居美剧霸主之位。 但“生不逢时”的搜狐,一方面因“限外令”,美剧优势遭遇打击,另一方面,BAT对爱优腾的助攻,加剧了各平台间的斗争,无资力支持且尚未盈利的搜狐因无力交战,渐渐被挤到了第二梯队。资料显示,去年腾讯视频以1188部美剧的数量成为最大美剧平台、优酷则以优酷1039部紧跟随后,双方均高于搜狐的196部。 可以看到,“版权”是在线视频的独门武器,也是关乎在线视频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毕竟,平台“降维”或是“升维”与版权内容产生的效应,息息相关。爱优腾们不惜血本交战“版权”亦是同样的道理。 流量渐退,版权之战正转至“独家”高地 经过上半场“抢版权分流量”的争夺赛后,爱优腾们都已分别完成了“流量池”的打造,例如爱奇艺、腾讯在去年Q3财报中就都已突破8000万大关,去年杨伟东曾表示优酷会员数量应该会在7000万以上,想必各家的流量数据都已上涨了不少。 但随着在线视频规模的增速和互联网新入网人数增率双双下滑,以及各平台对流量的瓜分,爱优腾们所能获取的流量红利开始消退。据艾瑞咨询和联讯证券的相关数据显示,在线视频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63%下滑至2018年的31.2%。另据Questmobile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均增长率已从2017年1月的17.1%滑落至2017年12月的6.3%。 除了流量红利即将封顶的焦虑外,更可怕的是现阶段市场上绝大多数参赛者都尚未实现盈利。因此,如何寻找新的出路且守住现有阵地,早日实现盈利,已成为各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也意味着,各在线视频不再止步于“流量争夺”阶段,而是进入了“守流量与抢流量”的新阶段,而作为用户牵引力的版权之争自然也随之掀起新的波澜。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视频平台近年来都将目光投向“独家播放”。资料显示,2019年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的自制剧比例都纷纷超过了版权剧,分别达到56%、65%、65%的份额。而搜狐在2017年起就开始逐渐缩减购买高昂的内容版权,将重心转向自制内容上,2019年也依旧延续“小而美”的发展策略…… 除了自制剧抢独播版权外,各在线平台也在购买独家IP上发力。如腾讯重金5亿买下NBA的独播权,优酷的独家动画《秦时明月》、爱奇艺的独家影视《延禧攻略》……. 爱优腾狐们趋同的动作,无疑释放出了一个新的信号:以自制剧独家播放版权抢占版权高地,是在线视频下半场以小成本实现流量增长的绝密武器之一。 其实,对于此象并不难解释,一方面,独家版权就意味着平台输出的内容价值更高,能提高用户粘性,留住老用户。另一方面,独家播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他平台的用户,产生“强制性”迁移效应,有利于独播平台拉新。简而言之,以小成本打造的不可替代内容,为平台创造的经济价值最大。 而对于这些方面践行,其中就不乏搜狐、爱奇艺等平台已尝到蜜果。如搜狐以自制剧《无心法师》积攒了优良口碑后,2017年8月14日首播的《无心法师2》仅开播23小时,播放量就轻松过亿,而此剧开播当月搜狐的用户APP月活量就高达8044万人,较同年6月的4070.4万人涨了近一倍,优质自制剧的企业经济效应之大可想而知。 可以预见,独家版权的高价值诱惑正促使各大在线视频平台向新的版权阵地迁移,特别是近期的爱奇艺下架漫威事件更是为各大视频平台敲响了“警钟”。可以说,在线视频的版权之争,再起硝烟。 版权吸金亦耗金,在线视频且行且谨慎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拥有优质IP版权能为在线视频们带来无限风光,但因各家疯抢版权提高了作者议价力,导致各在线视频购买版权的成本随之加大,无形中也阻碍了平台发展。 就拿最近的“爱奇艺下架漫威电影”事件来说,《复仇者联盟4》的火爆上映再度提高了漫威电影系列的价值,自然也提高了版权方议价能力。别的暂且不说,就版权续费上,爱奇艺恐怕免不了加大成本去维护漫威系列版权续约问题。 再如,仅拿下NBA中国内陆地区5年的独播权腾讯花费了5亿美金;拿下《幕后之王》的版权费消耗了优酷3.9亿元;2013年《中国好声音》的独播权花费了搜狐近1亿元…… 更可怕的是,IP价值的凸显加大了版权人的议价力,版权价值被越抬越高,仅十年间,版权费就暴涨了7200倍。资料显示,《武林外传》2006年的单集版权费为1250元,但到2016年的《如懿传》,单集版权费为达到了900万元。当然,受通货膨胀影响,版权费上升是合情合理之事,不过这个膨胀率也确实太过于吓人。 反观爱奇艺、腾讯这两大头部平台,去年才挺进8000万级别的会员付费规模,但仅个别的版权费就高达亿级别,更别提在线视频们每年投入的视频版权总值了。很显然,版权吸金力与耗资力间的关系还处于严重失衡状态,这成本高压导致了市场上绝大多数平台至今都深陷亏损泥潭,尚未实现盈利。 资料显示,爱奇艺2015年到2018年的亏损值分别为25.75亿、30.74亿元、37.369亿元、83亿元;搜狐视频2017年至2018年的亏损值分别为3.1亿美元和1.4亿美金;而优酷、腾讯、B站等去年也都延续了以往的亏损之态。 由此可见,版权创造的会员费、广告费等收入,还无法大幅度甚至全面覆盖版权的购买成本,此现状也将在线视频平台们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尽管现阶段各大平台为降本增效,都已陆续向“低成本,大产出”的内容自制阵营转移,但自制内容输出周期长、回报风险大,且自制门槛也在逐年走高,对各平台的基础建设、专业水平等要求越来越高,产出好效果难度系数也越来越大。 在此情况下,各平台想要以此盈利还言之过早。显然,各在线视频想要以优质的自制作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还是需要平台用一定资金去孵化,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所以,各平台在争夺版权过程中还是需要权衡好版权成本与版权效益间的关系,早日实现盈利才可。 总体而言,在线视频成也版权,败也版权,未来版权依旧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回归理性的各平台开始在购买版权上降本,在会员付费、广告等方面增收,以早日实现盈利。但在线视频平台们在使用版权作为总驱动力时,也要且行需谨慎才可。

短视频十字路口:头条向左,腾讯向右

6月12日,腾讯旗下短视频平台微视宣布内测新功能,用户可拍30秒微视短视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再次为微视导流。23日,获得腾讯超7亿美元投资的快手也获得微信支持,可分享30秒短视频到微信。 去年5月,微信以“规范视听内容传播”等理由,禁止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分享视频链接到朋友圈。 这样的助推此前也曾有过,如在视频拍摄菜单中灰度上线“用微视拍摄”的现实推广入口,内侧将朋友圈发布视频同步微视的功能等,此次腾讯更为直接地动用微信社交关系王牌,向旗下短视频平台“注水”。 毕竟,在短视频流量天花板下,老对手今日头条凭借日活2.5亿、月活5亿的抖音,已稳占短视频赛道头部,微视尚未抵达头部阵营,快手虽日活2亿但忧患显现,腾讯围墙内的急救是时候到来了。 腾讯向右,助力快手急救微视 腾讯投资和自己孵化的短视频产品共有14个,基本形成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产品矩阵。但要论在赛道头部的,当数快手、微视。 快手起步于下沉市场,但作为商业产品,快手产品模式、内容的缓慢迭代在近年备受冲击,特别是在各个移动互联网产品都在争夺下沉用户的现在,快手也需要担忧天然的市场围墙被冲破。 今年起,快手的忧患意识显然强了起来,2018年快手DAU达到1.6亿,2019年5月底宣布DAU超过2亿,5个月增长5000万,但快手认为这个速度还是不够。 6月18日,快手创始人宿华、程一笑发布全员内部信,直白指出快手面临的问题,“肌无力”、“反应变慢”,“与用户的连接变弱”等,并提出2020年春节之前,要实现3亿DAU。 《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6月,国内热门短视频应用用户规模达到5.94亿。Questmobile2018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短视频的用户总时长占比高达11.4%,而在2017年这个数字仅为5.5%。 用户规模越来越大,留给短视频平台继续渗透的流量空间日益缩小,红包、“砸钱”手段不再适用的如今,1亿增量用户去哪里寻找? 微信给出了11亿社交流量的支持,并进一步分享社交关系网,此次,除了朋友圈可看到微视、快手30s短视频的分享外,用户在朋友圈点开该分享,会有系统提示消息送至分享者,这样分享者就可以知道谁看了自己分享的视频。 比快手更急的是微视。对于微视,腾讯也一直不吝于资源倾注。 去年年初有接近微视的人士向鞭牛士透露,腾讯“疯狂”招人为微视团队输血,甚至调岗qq空间员工;在推广宣传上也高举高打,斥资赞助《这就是街舞》等各种热门综艺。另外微信“注水”支持。 去年11月,该消息人士还透露腾讯将进行资源整合,聚焦主力,加强旗下短视频整体矩阵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旗下另一短视频平台yoo视频将解散与微视等腾讯其他视频业务合并,今年3月腾讯公布了此架构调整。 资源供给动作频频,但《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显示,微视日活仅为347.3万,直到2019年春节期间,腾讯再“砸”5亿现金红包才让微视日活比攀升达到338.73%,超过抖音10倍。 腾讯资源雄厚,微信等产品已然建立社交壁垒,形成巨型流量池,在自己的地盘掘金理所应当,但用于防患对手的壁垒,往往也是困守自己的城墙。资源倾注下,微视的产品服务如短视频内容、产品功能设计上鲜有独特创新,少有能留存用户的特点,差异化不足,随抖音亦步亦趋。 据极光大数据统计,在短视频领域,头条系抖音仍以42.2%的渗透率远高于其他对手,快手为25.2%,微视则仅为2.7%。如果说快手尚有直播、电商等自我造血的营收能力、短视频领域尚未被攻破的下沉市场仍能支持其一战,那么流量天花板下,微信的流量供给、社交盘活,对于微视来说就是“注水”救急。 头条向左,拓宽内容边界外瞄准直播 腾讯的社交资源城池,是今日头条一直攻而不破的。 从推广城市文化、非遗文化、教育科技等短视频内容,作为头条系明星短视频产品,抖音在短视频内容及变现方面做了诸多尝试,试图去拓宽边界,定调正能量,保证新鲜感制造更多可能。 但作为商业产品,再多内容尝试依然冲不破短视频固有的用户使用时长等界限。本身作为短视频内容社交平台而存在的抖音,在社交性显然不足。 今日头条从来没有放弃过社交梦,从多闪到飞聊,动作频频但收效甚微,更别提为其他产品“注水”。想要既符合视频布局,又不放弃社交尝试,今日头条将视线放到了直播。 距离被视为直播元年的2016年已经过去了3年,彼时直播答题疯狂撒币一度掀起行业高潮,半壁互联网江山都先后聚集在直播的风口。除了老牌直播平台映客、YY直播等,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360等也纷纷入局,老将搜狐也推出了千帆直播,快手的前身也在2016年4月上线直播。 尽管在当时,直播行业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但资本已经为之疯狂。有数据统计,仅2016年上半年在应用商店上线的116款直播APP中,有108款都拿到了融资。 如今资本泡沫消退,相较之前,直播声势减弱不少,但搭上顺风车,快手2018年靠直播营收破200亿。 头条现在再发力直播,也许不完全是防御对手,一方面,5g等新技术的到来,无疑会为直播等视频应用带来新曙光。 另一方面,出于商业变现价值考量,直播可以完成社交“夙愿”,高频高活跃的社交功能可以激活新增流量接近天花板的短视频应用,反过来短视频自身积累的存量用户是直播的变现资源,相较依靠品牌商广告变现,C端用户直播打赏等变现成本低,且不易受经济周期影响。 2018年,抖音开设直播,用户在推荐页面刷短视频时,点击创作者头像可进入直播间。日活数亿的抖音,能给直播带来巨大的存量用户。 今年4月今日头条再度在直播领域加码,旗下视频平台抖音、西瓜视频及火山小视频联合宣布要引进1000家直播公会,并进一步开放流量入口、优化直播广场来给予直播更多流量扶持。 据报道,抖音、西瓜、火山的直播运营团队也进行了整合,有统一的部门直接对接直播公会。 从“学猫叫”到“李佳琦”,从音乐文化到电商产品领域,抖音短视频一直被认为是“潮流引爆者”,但在直播领域,抖音是后来者;沉浸在下沉市场,专注于产品算法分发UGC内容,在直播领域已展现用户黏性的快手,开始为更快的用户增长、更广的社交市场而奋进。 短视频走到了十字路口,产品自身处境与所拥有的资源正决定着头部产品与企业不同的变革手段和发展方向。

投资电竞俱乐部是个好生意吗?

6月20日,2019全球电竞运动领袖峰会暨腾讯电竞年度发布在海南召开,在这次发布会上,腾讯拿出来一揽子的电竞发展规划。当然最重量级的消息,就是加强和海南的合作,在电竞+城市领域做更多的探索,同时,也宣布了《和平精英》电竞赛事的最新进展。 据了解,《和平精英》将建立包括全球总决赛、职业联赛、城市公开赛、大众化赛事、全场景赛事在内的细分赛事体系,并将重点赛事落地区域城市,匹配地方需求,与城市共同融合成长,助力打造电竞城市新名片——应该说,无论是各城市对于电竞的认可和支持,以及腾讯的发力,电竞产业在2019年都是欣欣向荣。 在稍早之前的5月份,英雄联盟老牌劲旅Snake于北京李宁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更名为李宁电子竞技俱乐部,简称LNG。而这,也代表着传统的体育品牌对于电子竞技的认可,同时对于爆发中的电竞市场寄予了相当高的期望,对于电竞的品牌化和商业化也是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据读娱君了解,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很多品牌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在电竞领域也早有布局: 2017年初,苏宁投资TBG俱乐部,更名为SNG战队;2017年5月份,京东投资成立电竞运营子公司,收购原LPL队伍QG战队与LSPL(英雄联盟甲级联赛)队伍NON;2017年12月份,B站组建BLG战队,今年10月份成立电竞公司;2018年3月份,新浪正式成立微博电子竞技俱乐部…… 可以说,乘风而起的电竞赛事热和电竞俱乐部的被追捧,让游戏开发商赚的盆满钵满,但与此同时,很多电竞从业者却一肚子苦水,有业者就对读娱君表示,虽然近年整体环境大好,但经营一家电竞俱乐部仍然是相当困难的,电竞行业不仅两极分化严重,而且还存在和传统职业体育赛事一样的诸多桎梏。 那么,在国内投资电竞俱乐部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用爱发电,或许是许多电竞俱乐部的真实写照。  一些能够参与到顶级赛事的电竞俱乐部毫无疑问是“金光闪闪”的。以最受欢迎的英雄联盟的LPI的席位为例,一度被传价格高达5000万左右;B站拿下的《守望先锋》的OWL的席位也被传花费了数千万美金,而虎牙也一直被传也要拿下一个OWL的席位……IG和RNG等俱乐部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仅粉丝多而且赞助品牌也相当之多,应该说,顶级电竞俱乐部的商业化潜力十足。 在此同时,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多数电竞俱乐部的经营表现只能说一般。根据数据统计网站Esports Earnings给出了2018年奖金收入最高的十家俱乐部,这份榜单几乎被DOTA2强队给占据,而且,只有一家来自中国的电竞战队也就是在S8夺冠的IG排到了第10名,其他都是清一色的欧美电竞俱乐部。 之后,在各个赛事成绩不错甚至参与到国际赛事的绝地求生俱乐部也是有着剧烈的变化,除了之前提到的VC委身4AM之外,另外一支流量战队17战队和林俊杰投资的SMG战队合并,而ARK战队也和CL战队合并买了OST俱乐部……快速的变化透露的信号其实很简单,《绝地求生》的联赛虽然热闹,但俱乐部的经营确实乏善可陈,单纯依赖比赛很难赢得商业的成功。  事实上,参与到《绝地求生》的各次级赛事的战队很多,各个次级赛事的参与战队数量有数百家,虽然对于资质有一些要求,但能够进入到常规联赛的成本仍然不是每一家都能负担起的,所以每个赛事都会出现卖名额的现象存在。毕竟,如果参与到吃鸡的线下联赛中,俱乐部或者战队必须长期驻扎在上海,这个成本也不是每一家都能承担的——而作为《绝地求生》俱乐部最大块收入的直播收入,也集中于少数的顶尖俱乐部和选手上,更多的吃鸡选手和俱乐部的直播收入据说也就是一个月一万人民币左右。 所以说,吃鸡和其他电竞领域一样,不仅比二八原则更残酷,资源也更集中于优质资源上,这也是韦神创办的4AM的价值所在,虽然成绩起伏不定,但有流量有粉丝,也有厂商追捧,直播平台更是对其趋之若鹜了。 从这点上来说,电竞行业的残酷性要比其他的行业大很多,毕竟,当你大学毕业刚刚开始进入职场的年龄段,正是电竞选手开始下滑或者退役的时候,如果没有拿到一份大额的直播合同,前途相当黯淡。